2018年初至今,“中美貿易戰”是從官方到民間討論得最為火熱的一個話題。從最初的“301調查”到人民匯率破七,貿易戰歷經升級、談判、再起、激化、休戰、重啟,似乎已走向深水區。醫療行業同樣沒能幸免,貿易清單中出現共約百余項醫藥行業相關產品,主要為原料藥、生物制品及相關醫療器械等。今天小二就共同客官們來聊一聊中美貿易戰對醫療界的影響。
創新藥研發與技術轉讓
雖然中國與美國醫藥產業規模差距逐漸縮小,但醫藥創新能力仍存在巨大差距。美國FDA2018年度報告顯示,去年,有59款新藥通過審批,創20年歷史新高。其中,1/3為first-in-class的創新藥,對比我國,2018年,中國藥監局(NMPA)前所未有地批準了48個新藥上市,其中10個是國產新藥,38個來自進口。
對于創新藥企來說,貿易戰無疑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因為新藥研究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等問題也讓不少藥企望而卻步,而通過技術轉讓節約了新藥創制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其帶來的市場回報大大高于技術轉支付費用。在貿易戰中如果對藥物研發和技術轉讓設置重重壁壘,獲取新藥和技術轉讓的成本大幅提高。早在2017年,美國就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進行調查,調查的重點在于中國企業是否“涉嫌侵犯美國知識產權和強制美國企業做技術轉讓,以及美國企業是否被迫與中方合作伙伴分享先進技術”等議題。調查報告認為,中國十三五方面的部分規劃,共同指導中國企業通過合作研究在海外尋求先進的生物技術,促進國際生物技術轉讓;促進新產品和“關鍵技術”的采購、合并和收購,并且得到政府的財政支持。并且投入了大量資金,指導和系統支持企業投資和收購美國公司和資產,以獲得服務于中國工業政策的尖端技術,這些政策和做法都是不合理的。
除了技術轉讓受限,在一些技術前沿、尤其中美競爭力度大的行業領域也受此次貿易戰的影響較大。以處于技術前沿的細胞治療為案例,全球目前有1100多家做細胞治療的企業,中美幾乎平分秋色,差不多都在300多家。國內目前有15家企業+2個機構獲得臨床批件。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內某細胞治療企業透露:涉及到細胞治療關鍵材料的質粒和慢病毒生產主要在美國。目前質粒的提價普遍在20%,而慢病毒的價格則增加了20~30倍。
醫療器械及儀器設備
從出口數據來看,中國高端醫療設備和器械較少出口到美國,主要以中低端醫療器械為主。本次清單不僅列入了基礎低值耗材如紗布、溫度計等,也限制了部分大型儀器,如核磁共振儀、心電圖機、超聲波掃描儀、X射線斷層掃描儀等產品的進口,限制品類有升級趨勢。
在進口方面,目前我國醫療器械進口則以高端產品為主,類似核磁共振、CT等高端醫療設備均被國外品牌所占據,還有骨科與心內科的高值耗材等。這些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較高,不易研發制造,國內產品與進口產品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根據園區生物材料國際物流平臺提供的信息,目前我國關稅反制措施中,對于醫學的儀器設備加征稅率最高的達到25%,主要包括包括真空泵、烘箱、制冷設備、光學儀器等。加征20%關稅的1078個稅目商品中,有33項涉及科學儀器及部件,包括復式光學顯微鏡、X 射線無損探傷檢測儀、濕度計、試驗機、恒溫器等。還有其他研磨機、離心機、色譜儀等儀器設備關稅上漲在5%-10%。
關稅的上漲確實導致國外安捷倫,賽默飛等品牌的儀器設備價格上漲了10-20%。但因為訂單大多為年底預購,價格上漲未立刻顯現,而由于美方的出口審查、企業規避風險等因素導致儀器設備、一次性耗材的供貨期(普遍延長3-6個月),調貨期變長,國內企業生產可能受影響。
從另一方面看,貿易戰將加速國內企業在部分高端設備和器械領域的進口替代,關稅的加征對這部分公司來說,將帶來一定的利好。 雖然當前有國內政策扶持和巨大的國內市場,國內企業急需解決的是建立完善研發、質控體系,在質量上做到能與進口產品比肩。
原料藥
原料藥在國內醫藥工業出口貿易中占據了重要的比重,也是國內醫藥行業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領域。2017年美國進口我國原料藥39.2億美元,雖然美國對原料藥的征稅名單包含了多個品類,但整體規模不大,國內企業而言似乎壓力不明顯。
反過來看,美國要提高關稅,對自身的影響可能更大些。由于在美國原料藥生產成本較高,美國本土藥企生產的制劑,需要的原料藥主要依賴中國進口。這無疑抬高了它們本土藥企的生產成本,同時會影響到藥品的價格,進而有可能會增加美國醫保負擔。
人才交流
中美貿易戰事關中國產業升級,在這場規模空前的貿易大戰背后,人才爭奪戰也是風起云涌。有人說,表征是貨物關稅之爭,核心是人才之爭。
美國始終在加強對關鍵領域人才流動的限制,2018年5月24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的一項修正案,允許國防部終止向參與中國、伊朗、朝鮮或俄羅斯的人才計劃的個人提供資金和其他獎勵。該法案將矛頭直接對準中國的“千人計劃”。人才流動的限制對于國內醫藥企業的影響直接表現為目前普遍生物專業背景申請赴美簽證受到影響,拒簽率極高,導致雙方的人才技術交流受到障礙。
美國對于華人的種種限制和歧視性政策,也引起一批美國學界人士的擔憂,前NIH主任指出:“任何群體都不應該因為他們的出身而被針對,”……美國不應該冒著失去一大批優秀的來自海外的科技人員的風險,以犧牲長遠科技發展為代價,服務于眼前的安全憂慮。”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若貿易戰最終導致大量人才回流,于中國科技創新而言或許是一件幸事。回顧十年前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一波海歸潮,使得不少工作生活在國外的生物醫藥高端人才回國創業,催生了貝達藥業、深圳微芯、信達生物等一批眼下的亮點企業,而BioBAY等一批生物產業園區也正是在那時候應運而生。可以說目前中國生物醫藥百花齊放的局面和這場海歸回國創新創業熱潮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有數據顯示:10年前人才流動狀況是,大約每7名中國留學生中僅有1人回國。現在,每7人中有6人回國。可以預見的是,在新的社會經濟形勢和國際環境下,我國將會迎來一個全新的海歸時代。越來越多優秀海外人才主動回國,這將為國內生物醫藥產業的推動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轉載自BioBAY公眾號,原作者@B村小二